“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是一个祭祖归宗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亲人们相聚在一起,感恩现在所拥有的,也缅怀故人。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概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相传在春秋的时期有个晋文公,他的一个臣子在他落难的时割自己的肉来给他充饥,后来文公成为春秋五霸的时候却归隐山林,不要封赏。文公在寻他的时候放火烧山,他宁愿一死也不肯出来,在他死去的树上发现一首诗,劝道文公廉政,诗的最后一句是这样的:“清明复清明。”故此,把那天定为清明节,在那天全国都吃冷食,不得生火。

清明节的习俗也是非常丰富的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体,所以大家参加一些体育活动,锻炼身体。在这个节日里,既有祭扫新坟生死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亲人团聚的欢笑声,是一个极具特色的节日。

那么我们又来谈谈,到底什么是“清明”呢?字面意思就是清淡明智。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从来与此二字分不开。历朝历代讲究政治要清明,百姓才可安居乐业。为人处世讲究清明,才可淡泊明志,方寸不乱。治家修身也讲究清明,方才为家和万事兴,恬淡养心之要义。或许,古人这份胸怀与境界,离我们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太遥远,但是为人的这份正直与气节却是在每个时代都难能可贵而弥足珍贵的。当我们的同学们因为用的手机没别人的贵而自惭形秽的时候、明明荷包捉襟见肘还在张罗着请客吃饭的时候、当校园贷还因为虚荣、攀比心理而在盛行的时候,同学们是否还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 一个人真正贵的地方,不在于他身上穿的名牌有多贵;不在于他住的小区、开的跑车有多高级;也不在于他是否愿意挥金如土请朋友吃饭、喝酒。而在于这个人灵魂的晶纯度,他是否足够正直、善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能在逆境中坚守自己的岗位;也敢在暴雨磅礴中为自己的梦想去拼搏,去奋斗。
同学们我们在这个清明节谈“清明”,不仅是想向传统文化致敬,更愿这份清淡明智的简单明了,能在同学们的心中扎根生长,能对同学们以后的人生观的形成有所裨益。宁静致远,淡薄明智。古人的大智慧使得中华名族在危难中立于不败之地,崛起于世界名族之林,多亏了这份“清明”。让我们在这个节日里,缅怀先祖;也眼清目明,展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