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最早是在2013年11月,习近平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作出了 “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 ” 的重要指示。2014年1月,中办详细规制了精准扶贫工作模式的顶层设计,推动了“精准扶贫”思想落地。2014年3月,习近平参加两会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实施精准扶贫,瞄准扶贫对象,进行重点施策。进一步阐释了精准扶贫理念。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新年首个调研地点选择了云南,总书记强调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5个月后,总书记来到与云南毗邻的贵州省,强调要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并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精准扶贫” 成为各界热议的关键词。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2015年10月16日,习近平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强调,中国扶贫攻坚工作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增加扶贫投入,出台优惠政策措施,坚持中国制度优势,注重六个精准,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及统一部署,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于2015年10月开始启动精准扶贫工作。我们康复系也在学院党委统一安排部署下开展“精准扶贫”帮扶工作。康复系此项工作中帮扶的对象为大安区三多寨狮子村和联合村的几户特困户。通过走访、实地访谈后我们发现这几家贫困户共同特点是家里都有一个重症残疾者,这些人因病或意外致残,因残疾而导致整个家庭的贫困。政府虽然予以了很多的支持和帮助,但是这些残疾者因为功能障碍问题无法参与到家庭的正常生活劳动中去,同时为照顾这些人,家人几乎付出了大量人力和物力,这使得本就困难的家庭包袱沉重、压力巨大。
2016年11月14日,学院康复系主任、附属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章荣带领康复系作业治疗教研室主任、附属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作业治疗部负责人谢冰老师前往三多寨狮子村帮扶对象贫困户李敏清家。通过了解该家庭目前几乎无收入来源。家中目前只有两个老人(中一个重症残疾)及其小儿子(无工作)。通过访谈我们发现,李敏清的老伴因7年前一次意外导致全身较大面积烧伤,目前面部、右侧上肢及躯干部有较大面积的烧伤瘢痕。其右侧上肢肩、肘关节活动受限,右侧腕关节、掌指关节活动受限、右手抓握能力差,生活中从未用右手参与活动,双下肢力量差,肌肉萎缩,走路需使用木棍。每日生活中除了坐着就是躺着,生活需要家人帮助,近7年从未参与任何家务及农务活动,从没有走出过家门,认为自己什么事都做不了,非常依赖家人。
“重建生活为本”是从生活意志、生活能力、生活方式三方面进行功能重建,是一种三元合一理念。首先需与他人访谈,达到彼此共识,确定共同短期目标,然后通过作业活动帮助其达到自我成就感,对生活有希望、有追求,能够重新确定自我的生活目标(生活意志重建);通过作业活动使其自理能力提升、家居生活能力、社区及工作能力提升(生活能力重建);被帮助者从单纯的被他人照顾到有自己的业余生活、家庭生活、人际社交生活、工作生活(生活方式重建)。
通过与李敏清的老伴访谈,我们确定了这次探访目标:尝试做一些近7年没有做过的事情。由于7年前的烧伤,瘢痕导致残疾老人右手关节僵硬,主动屈伸活动受限,家里的勺子不能抓牢,在简陋的环境中,章荣主任使用布料及草绳为残疾老人制作简易的勺柄加粗辅具,残疾老人使用这个辅具后成功的用右手进食,这是7年来老人第一次使用右手进食。
老人提出自己7年没有迈出过家门,总认为自己走不动,不能上下台阶,不可能走出家门。根据老人讲出来的情况,我们用访谈激发她做迈出家门的动力,鼓励她尝试做。多次鼓励下,老人杵着棍子穿过了院子、走下了台阶,走出了家门口,来到以往熟悉的地方,看到眼前景色,老人自己说出门前环境有了一些变化,在这里坐着与邻居做了交流。此过程中残疾老人完成了从未尝试的事情,建立了自我成就感,可以建立对生活的期望及追求,增加生活的信心。
“重建生活为本”理念以崭新的角度诠释作业治疗的方向和目标,对作业治疗师来说是一种新理念,新的治疗思路;对医院的患者是一种新的训练模式,对社区或居家的残障人士也非常实用,重建生活动力、重建生活能力、重建生活方式、帮助更多人找寻幸福、有意义的生活。
章荣主任在利用一些简单材料为残疾老人制作辅助用具
谢冰老师在对老人进行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