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养文旅行,普格绘新程,探秘日都迪萨自然疗愈场。
01车轮滚动,向着日都迪萨启程
8月14日上午,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彝火拾光筑梦小分队”一行10人,向着日都迪萨启程,车轮所向,不仅满载着青春的憧憬,更承载着学以致用的决心。队员们期待将所学知识化作服务力量,用坚实脚步丈量乡土真情,让奋斗的汗水,浸润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本次实践核心旨在“以康养为脉,串起文旅之韵”。 小分队旨在深入调研普格康养资源,探索其与当地特色旅游文化的融合路径,通过推动康养产业的发展,有效带动普格地区文旅品牌建设和推广,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02初遇秘境,撞入自然疗愈场
车轮停驻,队员们踏入日都迪萨。时光在此慢下脚步,众人撞入被岁月珍藏的秘境:青山如黛、草甸似毯,云朵在碧空舒展,山涧牛羊悠然成画。蓝底路牌静默相迎,每一口呼吸都沁着山野纯净,将尘嚣隔绝在外。这片天然疗愈场,成了康养文旅探索的“第一课堂”。
03山崖承文脉,泉畔润身心
在普格县文旅局的两位工作人员海哈子衣、阿力拉只以及当代诗人、作家吉克阿优的引领下,队员们走进了神秘的马布菲奎山崖。阿优用幽默风趣的话语缓缓的为小分队揭开崖壁的玄机:史洛姑娘化石守望的传说里,藏着人们对永恒的念想;“哚洛荷”起源的故事,随山风轻轻流转。往来的人们只要路过此处一定会将身上携带的一件物品挂在枝头,为传说中的史洛姑娘捎去暖意,也寄托心底的祈愿;不少藏族同胞到达此处还将堆积起属于他们的“神堆”——玛尼堆,承载他们的祈祷和心愿。阳光如碎金般撒落在崖壁的玛尼堆上,也照亮了树枝间悬挂的祈福信物,在岁月里静静生长,凝结着信仰的力量,也映照着民族团结的温情。这些代代相传的仪式里,千年祈愿仿佛顺着长风扑面而来,让人在静默中触到土地温热的文脉。
随后,小分队的成员们一起来到了“夫妻”泉畔,自然馈赠与人文温度在此交融成独特的康养场域。相传由毕阿史拉则点化的清泉,水质清透,可饮可浴,天然滋养身心;而吉扭阿吉夫妇的善举,更让泉水多了份人情暖意。饮一口自然之泉润喉,感受着从山崖文脉延续而来的心灵震颤,身体与心灵的双重疗愈在此刻悄然达成。
04火塘边的馈赠:一场农耕偶遇的康养回响
队员们谢过农户,提着土豆回到夫妻泉边,用石块垒起简易火塘,又钻进树林捡来枯枝。木柴在火塘里噼啪作响,火苗舔着土豆表皮,焦香混着泉边的湿润空气漫开来。围坐火塘边,队员们和在泉边宿营的游客闲聊起挖土豆的趣事。剥开焦黑的薯皮,软糯的土豆冒着热气,咬一口,满是原野的清甜和劳作后的踏实。在这混着淀粉的淡淡甘甜里山间田埂上,身穿红色马甲的队员们偶遇了一群正在挖土豆的农户。看着农户弓腰劳作的身影,队员们主动上前搭手。俯身与当地村民协作采收作物,双手紧握植株,掌心触到带着潮气的泥土;指尖划过饱满的土豆表皮,沉甸甸的收获感混着泥土的腥甜扑面而来。收工后,农户笑着往队员们手里塞了一大袋新鲜土豆,用质朴的语言向小分队表示感谢,也藏着与土地的亲近、人与人的暖意,更藏着山野间最本真的疗愈力。一场偶遇的农耕协作,一次泉边的烟火小聚,便是与自然最动人的共鸣。
05山野,奔赴青春远征的康养热忱
身着红马甲的身影向着山野奋力奔跑,旗帜猎猎与风声、草吟和鸣,从山崖到泉畔,从田间到火塘,队员们以脚步丈量土地,将实践的汗水、收获的欢笑,融进日都迪萨的山河。这奔跑的姿态,是青春投身乡村的注脚,更是康养文旅探索永不停歇的热忱。以赤子之心播撒康养种子,待来日绽出振兴繁花。
指导老师:李思家
团队成员:李羽姝 杨瑶 罗涵 吉格阿只 赫勒小叶 胡俊豪 吉莫孙绩 刘陈成 幸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