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自贡市富顺县飞龙镇新安村的玉米田被烈日烤得发烫。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沃野青耘”队的12名师生踩着晨露走进田间,托穗、撕叶、搬运、归仓……一场与高温的“抢收会战”就此展开。
抢收保粮:38℃高温下的“青春接力”
“玉米秆边缘有细毛,抓握时要顺着纹路!”市总工会驻村书记魏谦的声音淹没在“唰唰”的掰玉米声中。药营专业学生何玉洁带领第一组负责前端采摘,她的草帽檐不断滴下汗珠,在干燥的土地上砸出小小的湿痕。“大家注意间距,别碰掉旁边的嫩苞!”她回头时,脖颈处的皮肤已晒得通红。
药营专业学生夏文佳和胡坤负责搬运,两人抬着装满玉米的竹筐深一脚浅一脚地在田埂上挪动。“以前觉得‘汗滴禾下土’是诗句,现在才知道每滴汗都砸在心上。”夏文佳摊开手掌,磨出的薄茧沾着泥土,却笑得灿烂,“这些红痕是土地给我们的‘勋章’!”经过两天奋战,2000余斤玉米颗粒归仓,金灿灿的玉米粒在粮仓里堆成小山,映得村民张叔的皱纹都舒展开了:“娃娃们比天气预报还准时,这下我能安心等蚕茧收成了!”
温情服务:药箱与针线里的“双向奔赴”
“婆婆,这是防暑药品,您下地劳作时记得间隔补水。”在独居老人家中,队员们不仅送上藿香正气水等防暑物资,更用专业知识开展健康指导。团队走访覆盖全村12户蚕桑养殖户,为留守儿童辅导功课、陪伴独居老人话家常,累计服务村民60余人次。当大娘将装满新鲜蔬菜的竹篮硬塞给队员时,指节因用力而发白的模样,成为最动人的双向奔赴。
青春对话:老槐树下的“乡土课堂”
夜幕降临,队员们围坐在村头老槐树下,蝉鸣声里飘着泥土的芬芳。“以前总说‘乡村振兴’,直到今天我才懂,它不是报表上的数字,是张叔数玉米时的笑,是李阿婆药箱里的小标签。”队员汪丽的声音带着沙哑,却格外坚定。带队老师望着星空说:“你们带来的不仅是劳动力,更是年轻人的视角。比如建议张叔用桑叶边角料做有机肥,这就是知识与土地的碰撞。”这句话让队员们陷入沉思——如何用专业知识为传统农业注入新活力。
当实践接近尾声,队员们在粮仓墙上留下一行字:“青春的答案,写在沃野上。”这行朴素的字迹,映照着两千斤玉米的金黄,也映照着新一代青年扎根大地的决心。正如队员叶晨在日记中所写:“我们或许不能改变所有,但每一滴汗水都在让乡土中国的明天更明亮——这,就是青春最滚烫的模样。”
指导老师:许洁 王云东
团队队员:何玉洁 叶晨 罗羽晴 汪丽 夏文佳 唐维维 胡坤 任家骏 龚坤语 王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