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 破解“不敢转、不想转、不会转”难题
|
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聚集地,是教育、科技和人才的集中交汇点,也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一环。推动更多优质科技成果尽快从校园走进企业,从“书架”走上“货架”,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是当下高校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支点。 当前,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高校依旧存在着“不敢转、不想转、不会转”等制约瓶颈。因此,高校需进一步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改革 |
发表时间:2024年09月03日 |
|
固本向新 创新应变 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贡献职教力量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并作出全面部署。发展新质生产力,对职业教育既是挑战、更是机遇,职业教育要以足够的改革勇气和智慧、科学的办学理念与方法,在“不变”“改变”“蝶变”三个关键维度精准布局、创新驱动、有力施策,实现办学能力高水平、产教融合高质量,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人力支撑,贡献职教力量。 1.固守“不变”之本,锚定职教类型新坐标 新质生产力高技术 |
发表时间:2024年10月15日 |
|
以“六大特质”推进职教高质量发展
|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教育强国“六大特质”,凝练了教育强国的根本特征,全面体现了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和战略属性的具体要求,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明确了方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深入贯彻“六大特质”要求,推动职业教育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人的全面发展。 塑造职业教育的核心价值 思政引领力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想根基。职业院校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还需塑造 |
发表时间:2024年10月29日 |
|
高职院校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环节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高职院校作为与行业、企业联系十分紧密的教育类型,要深刻把握高职教育与新质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关系,着力重点环节创新,以切实作为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新质生产力的“新质态”决定了其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并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动力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新质生产力决定新型生产关系,新型 |
发表时间:2024年11月15日 |
|
以教育家精神引领高职教师队伍建设
|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摇篮,其教师队伍的建设至关重要。2024年8月6日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经过3至5年努力,教育家精神得到大力弘扬,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取得积极成效”。面对这一目标,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弘扬教育家精神展开,打造一支至诚报国、德才兼备、专业精湛、乐教爱生的“工匠之师”队伍 |
发表时间:2024年10月08日 |
|
瞄准新质生产力推动“五金”建设提质升级
|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以专业建设为核心,以数字化的课程为基础,以高质量的教材为载体,以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重点,以情境化的实习实训基地为支撑,开展专业、课程、教材、教师、实践基地“五金”建设,在教学内涵建设上提质升级,培养契合新质生产力发展、适应数字经济发展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专业建设是“五金”建设的核心。在专业建设方面 |
发表时间:2024年09月10日 |
|
吴岩:新一轮“双高计划”的要求
|
|
发表时间:2024年11月01日 |
|
数字教材,职业教育可先行先试
|
尺寸教材,悠悠国事。教材是师生教学的重要依据,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教材质量直接影响育人质量,教育强国建设离不开高质量教材的有力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用心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指出“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这为建设高质量教材体系指明了方向,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路径。 数字教材是技术进步带来的教育“红利”。教材成为青少年教育 |
发表时间:2024年07月29日 |
|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要有超前思维
|
今年5月,在教育部、内蒙古自治区举行的部区会商会上,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表示,要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创新推进以“办学能力高水平、产教融合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双高”建设。无论“办学能力高水平”,还是“产教融合高质量”,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更好地培养符合新时代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有高质量 |
发表时间:2024年07月17日 |
|
以评价改革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丰富多样的学习需求。为培养支撑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者,整合式学习、项目式学习、个性化学习以及社交式学习等新概念和实践方式不断涌现。然而,唯论文、唯分数等陈旧的评价观念与评价模式对于学生拥抱这场学习的变革形成了显著制约,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化教育评价制度改革与创新。 从单一测量到多维互动:教育评价与时俱进 教育评价是一个 |
发表时间:2024年07月23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