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康复扶贫,我们在路上

发布者:  时间:2017-07-14 00:00:00  浏览:

有这样一些地方——山高路远,医疗匮乏;有这样一群患者——不知道可以接受康复治疗;有这样一群孩子——天真活泼,渴望知识。

7月1日,T.POS康复社团成员在牟杨老师的带领下前往云南省昭通市贫困县,开启了暑期社会实践——“康复扶贫”之旅。

大家在火车了度过了8个多小时才到达了目的地。简单休整以后认真计划了第二天的扶贫任务,康复扶贫拉开序幕。

第二天,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新街镇新街辖区。海拔2800米。

昭通到新街的路有三个多小时。盘山公路更加惊险,八步之内不见人的大雾,傍山邻崖的山路,加上消灭外界所有声音的大雨,让这条路显得越发的艰难。

我们一下午走访贫困户3家,共计10人。第一户人家,因病致贫。由于男性十五年前做工发生意外,导致左下肢骨折,术后没有进行康复治疗,导致终生残疾,无劳动能力。第二户人家,因病致贫。女性前年突发脑梗,辗转各地医院治疗,导致举债治病,现仍有一定程度的语言功能障碍。第三户人家,无劳动力致贫,老太太76岁,与四个孙女一起生活,平时仅靠孙女在外打工的父亲和在村中的另一个儿子接济生活。前年遭遇车祸,术后未接受康复治疗,自理能力出现问题。

我们给他们带来了适合他们的辅具,热心地对他们做了日常活动的指导,同时我们还向小朋友,村、镇党委工作人员以及村卫生所宣教,以提高当地居民的康复意识。

第三天: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海拔2280米。

全区山区占60%以上,坝区占33%,四面环山的道路显得越发惊险。

今天我们首先来到了昭通市第二人民医院,作为二级乙等医院,并未设置专项的康复科,只是设置了针灸理疗科。下午我们走访了昭通市卫生计划生育委员会,原来云南省昭通市建立康复科的医院仅有5家,包括昭通市第一,第二,第十二医院,鲁甸县人民医院,镇雄县人民医院。而整个昭通地区取得康复职业资格证的人数仅仅为40人左右。

通过走访调查,队员们了解到整个昭通所管辖的区域,对于康复人才的需求量很大,但是社会对康复的理解和认同感不强,医院建立康复科困难。也更加体会到走访不易,调查艰辛。

第四天: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海拔2280米。

今天的任务是实地调研两家妇幼保健院。第一家为昭通市昭阳区妇幼保健院。其儿保科由于人才和仪器的缺乏,对于新生儿出生后智力低下、发育不良、运动迟缓等还没有具体的措施。妇保科的重心偏向于产前检查,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第二家为昭通市保健院,我们与李荣敏副院长取得联系,李院长十分热情的带领同学们到儿保科学习,并说该院下半年也将把OT方面的儿童康复纳入规划。场地已经准备好了,届时将需要大量的康复人才。希望有机会能够与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合作,并相约双选会。

通过对两所具有代表性的妇幼保健院的调查,发现对于脑瘫儿童和产后妇女的康复,该地区还缺乏一定的条件。但是,这两所医院也都在朝着更完善,更好的方向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对于康复人才的需求还是非常大。这是我们康复人的机会。

第五天:云南省昭通市大关天星镇。海拔2000米。

从昭通到天星镇的火车要两个多小时,天星镇四面环山,偶尔还有山体滑坡。难走的山路,偏僻的镇集,热辣的太阳也让人无处可躲。

顶着烈日我们来到了天星政府,办公室主任联系了各村村支书等相关人员配合我们的工作。他也预祝T―POS康复社团活动顺利,并强调安全第一。我们向政府工作人员进行了宣教,希望通过他们,让康复这个理念,传递到各个基层去。

在最艰苦的地方,才有最美的风景。只有走过崎岖的山路,才能锻炼医学生坚韧的心。外出不易,办事艰难。见识到了贫瘠的土地,艰难的交通,需要帮助的人们。对有需要的人给予帮助,这才是医学生的责任和使命。我们不怕艰难,只怕自己做得不够好。

第六天:云南通市大关天星镇绿南村。海拔2200米。

天星镇到绿南村全是上坡山路,四十分钟的车程,山路蜿蜒崎岖,居民出行非常困难。

同学们先后走访了当地10余户农家,均为他们义诊、量血压、并赠送实用的辅具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其中有少年时被电伤后错误治疗而导致下肢瘫痪的大叔,身患风湿和肺气肿仍然在工地做活的中年人。由于当地医疗水平的落后,康复资源的缺乏,加上地理位置偏僻,不能得到及时治疗。村民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往往会选择不当的处理方法,往往致使病情加重甚至是终生残疾。当地贫困居民大多为因病致贫,小病不治成大病,或者听信土方,导致自身疾病更加严重。

作为一个康复专业的医学生,在这一刻更加了解到我们治疗的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病痛,而是拯救整个家庭的希望。宏扬康复理念,让更多的人知道康复、了解康复,让更多有肢体障碍的人能回归社会。今天的实践活动让团队成员体会到了工作中的酸甜苦辣,提高了成员的社会实践能力。引导成员接触、了解社会现状,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

 

第七天:云南省昭通市盐津县柿子乡。海拔1000米。

天星镇到柿子乡的火车每天一班,一个半小时。柿子乡群山环绕,下雨过后的浓雾在半山化不开,常见的滑坡也让人倍感心酸。

由于前几天的暴雨倾盆,道路坍塌,当地政府考虑到安全问题,建议同学们就在镇上对居民进行康复知识普及。队员们分为三个小组,对社会各层人士开展康复小讲坛。任务十分艰巨,但出乎意料的是,当地居民对于这方面的健康知识都颇有兴趣,在同学们的讲解之余还积极咨询相关知识。

当地只有一家卫生所和一家小医院,且都并未设置康复科,当地居民对于康复的认识都非常单薄,对队员们的宣传表示了极大的兴趣。

 

7天的“康复扶贫”活动让大家成长了许多,遇到困难时,毫不退缩,勇往直前,一路上互相帮助,团结一心。在炽热的太阳下,在倾盆的大雨中,大家没有喊哭喊累,而是咬牙前行,因为我们知道有需要的人们,在等待我们的帮助。救死扶伤,不辞艰辛——医学生的使命感,责任心不容许我们有任何的迟疑。这七天的实践,是所有人最珍贵的回忆,最宝贵的财富,它是走向社会的一小步,人生前进的一大步。